长寿:是祝福还是“甜蜜的负担”?养老规划刻不容缓!
人生啊,就跟一场奇妙的“旅程盲盒”差不多。咱刚出生的时候,世界也就巴掌大,就那小襁褓里头的一亩三分地,眼睛能看到哪儿,世界就到哪儿了,跟坐井观天似的,不过咱这是“襁褓观世”。
慢慢长大喽,哇塞,咱这世界就跟吹气球似的开始膨胀啦!从家门口的楼道到幼儿园那个“小朋友乐园”,从小区的花花草草到整个热热闹闹的城市,再到后来想着遨游世界各地,甚至还想飞到宇宙太空去逛逛。嘿,感觉自己就像个要征服世界的小英雄。
可时光这调皮蛋啊,“嗖”地一下就跑过去了,白霜就跟小偷偷摸摸似的染上了鬓角。这时候咱心灵越来越成熟,可世界却像个瘪了气的气球开始慢慢缩小。年轻时走过的那些路都成了照片和明信片,乖乖地待在记忆的小本子里。等双腿不给力了,只能坐上轮椅,活动范围也就从床榻到沙发那“两点一线”,最后啊,就老老实实待在床上了。
人生可不就跟坐过山车似的,一个轮回又一个轮回。好多时候啊,生死都由不得咱自己,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大手牵着走。
要说人生最“虚弱又无奈”的时光,那肯定是暮年啦!这时候咱懂得那叫一个多,啥都明白,可没办法掌控的事儿更多,就像拿着一把钥匙却打不开好多扇门。
那问题就来了,咋能让自己在暮年老弱病缠的时候,也能活得体体面面、有尊严呢?这可真是人生的终极“烧脑题”,但也是评判这一生幸不幸福的关键一把钥匙。
长寿这事儿啊,到底是老天爷赐的大红包,还是藏着小陷阱的诅咒呢?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统计》说了,咱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就跟坐火箭似的蹭蹭往上涨。2000年是71.4岁,2010年到了74.8岁,2019年直接干到77.4岁。好家伙,十年时间,平均寿命一下子长了6岁。
照这趋势,在未来,咱的寿命肯定还得跟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升继续往上长,“被动长寿”那都得变成平常事儿。为啥这么说呢?医疗检测手段越来越厉害,好多中晚期的大病还没咋发作就被揪出来了;医疗保障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像百万医疗险这些,能让普通人多活几年甚至十几年;医学科技更是日新月异,那些贵巴巴的药物、特殊治疗手段,还有相关的专项保险也越来越普及,好多以前让人愁得头发都掉光的重病,以后说不定就跟慢性小毛病似的,甚至能完全治好。长寿啊,就跟明天的太阳肯定会升起一样,板上钉钉的事儿。
虽说“长命百岁”这祝福要是实现了,那必须得好好庆贺庆贺。可实事求是地讲,好多人光盼着长寿,压根儿没好好想想长寿到底意味着啥。要是一个人能活到90岁,那从退休到去世这段养老时光,差不多和上班工作的时间一样长,都得30年左右呢,这可占了咱们成年后生活的三分之一啊!
这30年时间可长了去了,而且还是人生里最“脆弱”的阶段。对不少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人生最“黑暗”的日子。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医学越来越发达,因为生病、意外突然就走了的人会大大减少,绝大多数人到了暮年的时候,身体那叫一个虚弱,根本没法自己照顾自己。不是孤孤单单一个人过日子,就是老了老了还把钱折腾光了,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
所以啊,长寿这事儿,到底是福气还是遭罪呢?
其实啊,很多人都没意识到,人这一辈子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现金流风险。要是一个人没了稳定的收入,不能保证每个月都有一笔钱稳稳地进账,那心里肯定慌得不行,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这时候看着表面上幸福的生活,就跟七彩泡沫一样,指不定啥时候就被生活里的各种倒霉事儿戳破了。
就拿咱们普通人来说,年轻能干活儿的时候,要是收入不稳定都会吓得不行。那到了老得啥也干不了的年纪,谁能保证每个月固定的日子里,银行账户都会有钱进账,一直到咱们“嗝儿屁”呢?这笔钱从哪儿来啊?
健康和意外风险就像人生里突然杀出来的“黑天鹅”,防不胜防。但长寿风险就是那只慢悠悠、但肯定会来的“灰犀牛”,躲都躲不掉。
没人能做到“眼睛一闭,钱刚好花完”,所以从个人角度来说,养老这事儿任何时候都得好好琢磨琢磨。毕竟啊,人生最痛苦的事儿就是人还活着呢,钱却没了,以前有的东西也都没了。这就跟小时候吃包子一样,把皮儿啃得差不多了,正满心欢喜想着吃中间的肉呢,结果肉“吧唧”一下掉地上了,这不得让人郁闷死啊!
真的啊,辛辛苦苦忙乎了一辈子,到了晚年却发现,自己生活都没规划好,最后十年连饭都吃不上饱、车都坐不起、病都看不起、护工都请不起、跟人都没法交流,钱花得一干二净,到哪儿养老都做不了主,这样的人生,估计没人想要。对那些没规划的人来说,提前结束这辈子说不定还是件“幸运”的事儿,长寿反而可能变成倒霉催的。
一个人幸不幸福啊,可不是看年轻风光的时候多能“呼风唤雨”,而是看老了生病弱不禁风的时候日子咋过。在这个人人都可能长寿的时代,想要避免“人活着,钱没了”这场噩梦,光靠中青年时多攒点钱可不够,更重要的是得提前规划好养老风险。
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养老小算盘,比如说社保养老、股票养老、存款养老、以房养老。咱来好好唠唠这些办法靠不靠谱。
社保养老呢,咱国家养老金是现收现付制,就是年轻上班的人交钱,养活退休的老人。可问题来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报告说了,预计2035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四分之一,2050年前后超过三分之一。这老年人越来越多,养老金的窟窿肯定越来越大。社科院测算过,2028年全国养老金收的钱就不够花了,到2035年,养老金积攒的那点家底儿都得花光。这么看来,80后、90后养老估计不能全指望养老金喽。
股票养老呢,股票确实是配置资产的一种办法,但拿它来养老,那可有点悬。股票这东西涨涨跌跌跟坐过山车似的,风险大得很。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养老金能赚得盆满钵满;可要是投资失败,那直接从富翁变成“负翁”。上交所统计过,2016年1月到2019年6月,证券账户里钱少于1000万的散户,平均每年都是赔钱的。而且养老金可是养老的救命钱,可不能被这些风险折腾得没了。再说了,从长远看,以后资本市场都是专业大资金和机构投资者的天下,对投资者专业要求越来越高,散户自己想在股市里赚钱那是越来越难喽。
以房养老呢,是不是手里有几套房子,养老就高枕无忧了?电视剧《北辙南辕》就给咱上了一课,现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里头一个快四十岁的儿子事业失败了,想让七十多岁的老妈卖了唯一的房子救急。老妈不同意,母子俩直接闹掰,十年都没联系。资产形式不一样,养老生活的尊严也就不一样。在现在“421”这种家庭结构里,“以房养老”只有房子却没现金收入,很可能会遇到道德问题。要是孩子孝顺,老人晚年还能享受天伦之乐;要是碰到不孝的子女,那可就麻烦大了。人性这东西啊,可经不起考验。
存银行养老呢,银行存款存取倒是方便,可这也是它最大的“毛病”。谁也保不准半道儿上会不会把存款拿去投资、供孩子读书或者应付其他生活难题。存在银行的钱就跟流水似的,很容易挪作他用,很难老老实实放几十年就为了养老。可养老金必须稳稳当当的,不能今天有明天没,只能越来越多不能变少,必须专款专用。
其实啊,人人都盼着过“幸福人生”,说白了就是在人生每个阶段都得保证有钱花,特别是人生最后阶段,可不能过得没尊严,留一堆遗憾。但现实里好多人整天忙着生活的屁事儿,总是小瞧了自己养老得花多少钱,又高估了自己的养老准备。
既然社保是基础款"盒饭"、股票是盲盒"怪味豆"、房产是可能被啃的"冻梨存款",那么商业养老保险就是当代打工人必备的"养老自助餐券":
它是时光折叠机
30岁存的钱能穿越到80岁准时到账,比《哆啦A梦》的时光机还靠谱,毕竟保险公司精算师可比大雄靠谱多了 。
它是专治人性弱点的智能锁
既防子女"啃老式突击",又克自己"剁手型消费",每月到账的现金流比亲闺女还守时 。
它是抵御通胀的魔法道具
2.5%的复利在当下看像蜗牛散步,等40年后复利滚成大雪球时,你会想给年轻自己发锦旗 []。
更妙的是,这玩意儿自带"后悔药"属性。20年后就算股市崩成渣、房产税高到炸、社保替代率跌破40%,你依然能翘着二郎腿领钱,毕竟白纸黑字的合同可比儿女的承诺实在多了。
所以啊朋友们,养老规划的本质就是一场跨时空的自我保护。趁现在还能搬砖,赶紧给80岁的自己签份"终身雇佣合同"。等夕阳西下时,你大可以端着枸杞茶,对广场舞老伙计们邪魅一笑:"哎,这月养老金又到账了,保险公司比我亲儿子都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