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储”热潮汹涌,4月居民存款暴跌1.2万亿!钱去了哪儿?
4月份,居民存款突然减少1.2万亿,钱去了哪儿?
有专业人士分析,主要有两个去处:一是把存款取出来还房贷,降低负债。去年下半年开始,提前还房贷的新闻多次登上热搜。有些人为了提前还房贷等了又等,短则三个月,长则半年以上。
据媒体报道,2023年1至3月,人身险公司新单期交保费表现尤为亮眼,接近2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速更是达到55.5%。带有刚兑性质的增额终身寿险及年金险等储蓄型保险受到了市场追捧。
居民对于储蓄型保险产品的热情,直接推高了今年一季度的“开门红”保费,预计年内旺盛需求有望持续,推动新单和新业务价值趋势回暖。
有报道称,今年4月,储蓄型保险保费增速创下了近四年新高。
客户为什么要“挪储”?
那么,客户为什么这么热衷“挪储”?
二是经济和投资环境不好,老百姓更偏向于稳健的投资方式,更需要安全感和稳定感。
网络上曾经有个热门话题:“1万元银行理财,15个月仅赚了9元”。其实,能赚9块钱还算是好的。2023年以来,已累计约300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去年以来,理财产品出现大面积亏损的消息也频频出现在各类媒体上。
那么,在银行存款、国债、长期储蓄型保险这三种安全且有稳定收益的“钱袋子”中,人们为什么青睐保险呢?无非是它安全稳健,能锁定中长期利率,用保险这个杠杆保护家庭资产。
有人总结了“挪储”的几大意义:把现金变成现金流;把应税资产变成免税资产;把法定继承人变成指定受益人;把单利挪成复利;把有风险的挪成没风险的;把没有合同的挪成有合同的。
用长期储蓄型保险锁定未来收益
让我们看看银行存款、国债、长期储蓄型保险这三种安全且有稳定收益的“钱袋子”各自有什么样的特性。
1.银行存款。银行存款很稳定,流动性也比较强,但利率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而且,根据《存款保险条例》第五条,在同一家银行里本息和50万元以内的银行存款都是受到全额保障的,超过的部分会等到破产清算后按相应的比例进行赔付。
2.国债。国债有政府信用作背书,安全性非常高。但与银行存款一样,国债的收益率也在不断走低。其中,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从2013年的4.6%降到最近的2.79%。
3.长期储蓄型保险。这类保险包括年金险和增额寿险,能帮助我们锁定未来的收益,不用担心利率下行和市场波动的风险,而且安全性极高。当前,这类长期储蓄型保险仍有3.5%的复利。
终身年金险:活多久,领多久,提供一辈子的现金流,是对冲长寿风险最好的产品,可以用作养老金补充。
增额终身寿险:现金价值高,灵活性也比较高,是用确定的钱、确定的赔付条件,赔给确定的人,特别适合做资产配置,将财富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手里。
- 上一篇:近70%投保者亏钱!投连险保费规模“腰斩”
- 下一篇:这届年轻人,理财只能攒黄金了?